首页 > 耳聋与遗传 > 浏览文章

基因诊断应用于听神经病患者人工耳蜗植入结果分析的意义

(作者:佚名   日期:2021年09月09日   加入收藏 )

听神经病(AN)的典型特性是耳声发射和/或耳蜗微音电位存在,而ABR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sABR)波形缺失或极度非常。患者经常抱怨听得见却听不清楚,尤其是在噪声环境下。AN被认为是一种听神经失同步的效果,是因为在神经通路的不同位置,包括耳蜗内毛细胞、内毛细胞与听觉神经之间的突触,或上行听觉神经,声音信息被破坏而导致的。它是感音神经性聋的一种特别类型[1]1992年顾瑞等根据其听力学测试效果将其诊断为低频中枢感音神经性聋[2]1996Starr根据它的听力学特性将其命名“听神经病”并进行定义[3]。随着复活儿听力筛查联合耳聋基因筛查的周全的推广和普及,学者们发现听神经病的极度异型性以及病因和病理心理多样性的特点,2008年在意大利科莫举办的复活儿听力筛查国际会议上将其改名为“听神经病谱系停滞(auditory neuropathy spectrum disorderANSD)”[4,5]。而随着听神经病的病因已渐渐清晰和明确,2017年国际耳内科医师协会上专家认为“听神经病”这一诊断名词更有助于患者理解和熟悉本疾病,同时也有助于本病的进一步探讨[6]2019年英国听力学协会在婴幼儿听神经病谱系停滞的评估和管理共识中提出ANSD AN 同样有助于对疾病的熟悉,并提出ANSD是听力学测试效果的一种“label”,而不是诊断,它必要进一步检查和随访来证明。尽管AN患者听力检查效果相似,每个病例的紧张程度以及治疗的有用性可能不同[7]。迄今对于AN患者(尤其是儿童),如何以及何时实现听力和语言发展以及影响其发展的因素还没有共识[8]

耳聋基因和其蛋白产物的信息推翻了我们对涉及听觉的分子过程的熟悉,同时也增强了我们对听觉分子过程的改变如何导致听力损失的理解[9]。人类基因组图谱的成功绘制已经创造了大量与临床相干的知识。目前,假如病因不明,基因panels是耳聋分子诊断金标准,这些基因芯片的确诊率范围在16-42%,在非综合症型耳聋中诊断成功率更大[10]AN相干致病基因OTOF AUNA1 在耳蜗中表达[4,11],提醒病变位于突触前,PJVK在听觉神经中表达,则提醒病变在突触后[4,12]DIAPH3 AIFM1 致病突变则直接损伤螺旋神经节细胞[13]GJB2 基因的某些位点突变可能引起毛细胞内部和神经末梢的改变[14]TMPRSS3在耳蜗内、外毛细胞及螺旋神经节神经元体内表达[15,16]ATP1A3 重要在听觉传入神经和内毛细胞之间表达[16]OPA1基因突变导致听神经末端脱髓鞘[11,17]SLITRK6 在内耳表达[18]。这些致病基因突变表达不同部位的信息为AN的干预提供了更精准的信息,本文的目的是体系的阐述基因诊断在AN患者行人工耳蜗植入的结果分析的意义。

1 听神经病的概况

在感音神经性聋中AN发病率为2.4%-15%,在高危因素的复活儿中AN高达23%[19]AN患者发病时间分两个年龄段,大部分在复活儿和儿童期出现症状或在青少年期或成年早期,男女分布比例大致雷同[20]。大多数患者为双侧发病,也有单侧发病,后者可能因为听觉结构发育非常引起如蜗神经发育不全,桥小脑角肿瘤或其他明确病变[23]。听神经病患者听力损失程度范围可从正常到极重度耳聋转变[5,7]Teresa等人研究报道64% AN儿童耳聋程度为轻度至重度,36%为极重度耳聋[22]。听神经病的发病机制还不明确,但是它的病因异型性渐渐被大家熟悉。其病理心理病变包括突触前(内毛细胞损伤),内毛细胞-听觉神经突触[23],突触后(螺旋神经节,树突和轴突停滞)和听觉中枢停滞(听觉脑干)[19, 21]。病因包括早产、发育迟缓、高胆红素血症、缺氧、耳毒性药物、低出生体重、传染病、铋中毒[24]和各种遗传疾病[3]。大约40%患者有潜在的遗传基础,相对较少的突变被认为导致语后聋AN[16]AN的病变部位与从内耳到听觉脑干旌旗灯号传递通路受损有关如内毛细胞,内毛细胞和耳蜗神经之间的突触和上行听觉神经自己损伤有关[25]Starr 等人(2008[26]根据听神经病病变部位分为:I(突触前),和II型(突触后)。

目前,人工耳蜗植入仍是重度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和听神经病患者的最佳的听觉康复策略。人工耳蜗绕过受损的毛细胞直接刺激螺旋神经节细胞。因此,人工耳蜗植入后的结果重要依靠于存在充足功能性听觉神经元结构,尤其是耳聋者的螺旋神经节细胞,这些残存的神经结构直接影响人工耳蜗植入结果[27]。因此,人工耳蜗在I型病变病人中的获益结果显明,故通过基因检测判断AN不同病变部位来诊断、鉴定这些结构的损伤以及损伤程度有助于展望耳聋治疗结果。

、不同的AN相干致病基因对CI结果的影响

AN患者的人工耳蜗的助听结果比感音神经性聋的患者更难以展望,因此,AN人群考虑CI必要分外郑重[28],但是有学者们认为通过CI电刺激可以战胜神经不同步[29]。不同的AN相干致病基因在听觉通路上的表达部位不同,不同部位的病变及病变程度对CI结果的影响不同。几乎所有非综合征型耳聋基因仅在内耳表达,尤其是在基底膜、骨螺旋板、内毛细胞、外毛细胞、Reissner膜,螺旋韧带,血管纹和顶盖膜[30],而综合征AN人群中致病基因则重要引起神经脱髓鞘和轴索病变。如下我们体系的总结了国内外不同AN相干致病基因导致重度至极重度耳聋人群对CI术后结果的影响。

非综合型AN患者CI术后听力康复结果从遗传角度分析与致病基因表达的部位和致病程度有关。OTOF 基因致病的人群行CI相干的文献报道中(见表1[28, 31-43]95%55/58例)患者术后获益结果显明,仅在Zadro等报道的3CI术后听觉感知能力改善缓慢。因此,区分DFNB9 与其他AN特别很是紧张,OTOF 突变是AN患者耳蜗植入预后优秀的紧张生物标志物[44]

迩来研究注解TMPRSS3是成人语后聋常见的遗传因素[45]TMPRSS3 编码跨膜丝氨酸蛋白酶3,功能暂不明。AN相干的TMPRSS3 基因突变人群行CI文献报道中[40, 46-49]78%11/14例)患者CI术后言语康复结果优秀,术后半年至三年言语识别力进步了56-90%左右,仅Eppsteiner 等人报道的TMPRSS3 致病突变患者人工耳蜗术后康复结果差[53]TMPRSS3 患者的CI结果的差异性可能与病变程度相干,该类型的AN人群中CI术后听力改善和言语的康复还局限于小样本量,必要进一步大样本量和长期结果的研究来论证。

另外,Lang-Roth 等人报道与AN 相干的AUNA1 中,3名家庭成员接受了人工耳蜗植入,其中1人甚至在短时间内就能使用电话进行正常交流[50]Runge等和Ahlers等报道3TMTC2 突变导致AN患者CI术后都能获得很好的言语表达能力[12,51]。虽然PJVK12SrRNAT1095C[57]AUNX1 GJB2 相干的AN未见报道CI植入相干文献,不过根据这些相干基因的表达部位和功能可以对CI术后结果进行评估,如GIB2 在耳蜗膜迷路中表达,以及12SrRNA- (T1095C)在线粒体中表达影响ATP酶的高量产出,它们不影响听神经末端和听神经自己传输功能,因此,可推断CI有助于耳聋患者的听觉康复和言语能力的发育。

在综合征AN患者中致病基因常引起神经脱髓鞘和轴索病变。患者CI术后听力,言语和语言交流改善情况与致病基因引起的神经病变程度有关。Pau等人报道WSWaardenburg syndrome, WS)患者中真性AN20%CI术后经墨尔本言语察觉类别检查效果提醒听力康复结果差的概率较高[53]Brookes等人报道1DDON 患者行CI术后2年其言语,语言和听力测试均体现较差[54]。该2AN相干综合征的研究报道CI结果差提醒该类人群的听神经脱髓鞘程度或残存的听神经纤维数量不足以通过CI超心理电刺激的体例重修听神经运动同步化。

CI能够帮助AN表型的CMT 人群有用的改善听力和语言交流能力,但其康复时间有差异性。AnzaloneLeenheer等人分别报道1例患者CI术后获得优秀的语言沟通能力[55, 56]。同时,PostelmansGoswamy等人分别报道1CI术后6-9个月时CI助听下言语识别力分别达到59%53%[57, 58],该2例患者听力和言语康复时间较慢。因此,推断AN表型的CMT人群因耳蜗神经同步化运动被破坏导致SNHL,而人工耳蜗植入通过超心理电刺激的体例重修神经运动同步化,但其听觉康复过程较慢。Sinnathura 等报道家庭名基因分类不明的BVVL导致听神经病表型的兄弟姐妹行人工耳蜗植入术,术后助听结果差,其中男患者术后21个月BKB(BenchKowalBamford)句子测试评分为0,女患者术后半年BKB 句子测试评分在恬静下为25%,噪声下为3% [59],而Menezes 等人对例因SLC52A2 纯合突变导致的核黄素缺乏而出现AN表型的患者经核黄素治疗1年后听力无法逆转的患者选择人工耳蜗术,术后助听结果进行研究效果注解她的语言感知能力有明显的提高(BKB句子测试评分从术前的0%至术后1年进步至94%),使她能够回到正常的教室继承学习语言[60]Anderson等人对3例行人工耳蜗植入的BVVL患者进行术前和术后助听结果的评估,效果提醒3名患者术后的听觉举动分级标准(Categories of Auditory PerformanceCAP)和听觉语音评估(AuditorySpeechSound EvaluationASSE)评分较术前均有显明改善,术后3个月CAP均进步至2-5[61]。该人群的早期基因诊断信息可以有用的预防疾病的发展,以及对无法逆转的患者进行有用的干预。

另外,其他相干的综合征型AN行人工耳蜗植入术的报道,如FRDA(2013)CAPOS(2017)OPA1(2015),均提醒患者术后获得优秀的CI助听结果,如Frewin等人报道了1例双侧CIFRDA 患者,术中耳蜗电极阵列均无反应,然而,术后1个月开机后患者获得优秀的听力和言语康复结果,术后双耳CI助听BKB评分达到77%[62]Han等人报道了2CAPOS综合征ATP1A3致病突变患者CI术后36个月后言语康复优秀,术后3个月K-CID评分均在90%以上[16]Santarelli等人报道了8OPA1 致病突变患者行CI术后7CI患者言语康复结果好,术后年开放声场双音节识辨评分为50%-90% [17]。该研究效果提醒这类人群可能残存充足数量的听神经纤维或髓鞘可以通过CI的电刺激进行声旌旗灯号的传递。

上述非综合征和综合征型听神经病人群中人工耳蜗植入术术后结果差异较大,尤其是综合症型听神经病人群中。这些文献研究虽然局限于有限的病例中,但是,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的获益结果是可见的。突触前病变如OTOF 的听神经病人群中人工耳蜗的结果显而易见,而突触、螺旋神经节细胞和听神经自己病变的人群中,若残存充足数量的突触、螺旋神经节和听神经纤维或髓鞘能够使听神经同步化,人工耳蜗在该部分人群中是有用果的。

、基因诊断应用于分析AN患者CI结果的瞻望

虽然AN人群中CI结果的差异性为AN制订标准化的治疗带来了挑衅,基因诊断技术赓续的发展和完美,发现AN相干的致病基因日益增多。AN的基因型和表型同等性很差,迄今为止,仅发现OTOF TMPRSS3 的基因型和表型同等[48]。这些遗传信息不仅对AN致聋的机制有了深入的了解,而且为进一步研究AN人群CI术后结果的差异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虽然一些新发现的AN相干的基因在听觉通路中的表达部位、功能和致病机制不清,也为术前预估CI结果带来了肯定的难度,但是随着基因诊断、电心理诊断和生理物理诊断技术赓续的发展和结合可渐渐对AN精准定位,以及明确AN人群的发病病因、致病特点、发病过程、病理心理和致病机制,进一步精准的评估CI结果[63]

回到首页
上一篇:遗传性耳聋有哪些临床特点?
下一篇:耳聋基因诊断对哪些人群具有分外意义?



人工耳蜗网| 聋人在线| 中国听障商城| 听障论坛 | 首页| 返回|